「就讓我們踏出這一步!」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鄺偉文於「施達赤腳行2019」(下稱赤腳行)活動致辭時說。
上星期六(11月2日)早上,約200人聚集在觀塘潮語浸信會,出席第十八屆施達赤腳行籌款活動。截至11月5日,赤腳行參加者共籌得逾15萬元。活動開始前,參加者一同歌唱活動主題曲《踏出這一步》(歌詞見文底),表達願意走多一步,與貧乏受苦者同行。
「就讓我們踏出這一步!」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鄺偉文於「施達赤腳行2019」(下稱赤腳行)活動致辭時說。
上星期六(11月2日)早上,約200人聚集在觀塘潮語浸信會,出席第十八屆施達赤腳行籌款活動。截至11月5日,赤腳行參加者共籌得逾15萬元。活動開始前,參加者一同歌唱活動主題曲《踏出這一步》(歌詞見文底),表達願意走多一步,與貧乏受苦者同行。
作者(右一)
[《呼聲》234期 ─ 被判死刑的氣候貧民] 關懷.起動
作者:康羨華(2018施達扶貧體驗深度遊參加者)
神起初所創造的世界,是一個穩定平衡的和平狀態,是一個平安(希伯來文為Shalom)的現象。祂把管理這片大地的任務託付了我們。可是,我們疏忽職守,破壞了大地及其生態系統,帶來種種問題,例如氣候變化。
(圖片來源:Unsplash/Bonnie Kittle)
撰文:鄺偉文(施達基金會總幹事)
基督信仰教導我們去追求「信望愛」這三個品德。然而,在思考信望愛的真理時,我們大多只有神和人(自己)兩者在腦海中。歌羅西書一章15至20節告訴我們,神藉主耶穌所帶來的救贖,是包含所有被造之物:
「……一概(萬有)都是藉着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是靠祂而立……既然藉着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一16、17、20)
若能把整個受造世界也包含在這真理的探討中,我們對信望愛的理解會否有所改變呢?
(貧民窟兒童小組組員Farjana﹝右一﹞及她的母親﹝右二﹞/劉志強攝)
撰文:趙嘉欣(推廣拓展部主管)
……當地婦女從少習慣披上圍巾,有些甚至全身覆蓋,一層掛一層,這在酷熱天氣下固然令人感到難耐。在筆者眼裏,圍巾有如替孟加拉父權婚姻制度遮掩的薄紗,那種對女性的束縛,欲蓋彌彰。
6月的孟加拉又悶熱又潮濕,出發前在網上瀏覽天氣預報,我們前往孟加拉的該星期預計每天會打雷下雨。然而,天氣不似預期,抵達後沒有每天下雨,充其量只是一陣的驟雨。施達在當地的三間夥伴機構同工異口同聲表示,氣候反常,今年6月下雨量減少,令氣溫比往年更高。
是次體驗團一行18人(16位參加者加上兩位施達同工)。在炎熱的天氣下,各人縱然已汗流浹背,可是為了尊重當地文化,女團員先披上圍巾,才前往探訪施達資助的兒童小組。施達夥伴SATHI(註1)於貧民窟成立兒童小組,幫助區內達利特人(Dalit,註2)青少年認識自己應有的權利,讓他們學會為自己、為同輩發聲。
(圖片攝於孟加拉北部古里格拉姆區)
撰寫:Tony Chan(推廣拓展主任)
有朋友問我,我所服事的機構(施達基金會)是個扶貧的組織,怎麼到處推動環保?
這跟施達對貧窮的信念有關。我們認為,貧窮是關係破壞的惡果。原初創造中,人與上帝、人、大自然之間的關係美好,可是後來人犯罪,不遵行上帝的教訓,還為了利益剝削別人和大自然,被剝削的人往往成了貧窮人。
作者:鄭美紅(施達2018年「泰緬邊城、泰北郊區扶貧體驗之旅」參加者、傳道人)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small.
All things wise and wonderful,
The Lord God made them all.」
這是經典兒童聖詩「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中譯:一切美麗光明物)的歌詞。於網上搜尋一下,發現這首詩歌原來是作者為解釋使徒信經首段「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而作的一首詩歌。
這次泰緬邊境之旅的同行者,非常多元。有初職青年人、有退休人士、有教牧和機構同工、也有神學院老師。這樣的組合,也造就了我們在行程當中有不少對信仰的反思、討論和整合。
作者(右一)拜訪泰國北少數民族
[《呼聲》232期 ─ 「我流着山區部落的血」] 關懷.起動
作者:鄭美紅
去年十二月跟施達基金會到泰緬邊境了解施達支持的當地扶貧項目。八日的旅程,使我更多認識該地區的情況。我們隨施達的合作夥伴入村探訪,接觸了當地山區的少數民族。他們各自面對不同的處境──有被拋棄的單親媽媽,也有因戰亂或其他因素而遷移至泰北邊境的少數民族居民。他們由於沒有泰國公民身分,在社會福利、就業及教育上都缺乏保障及支援。
(李育珍老師)
「現時世界上有幾多人口販子?」
「除了香港,你們還會在其他地方為貧困兒童籌款嗎?」
今年一月,施達同工前往石硤尾一所直資小學主領講座,在座的小五生在講座結束前接連舉手發問。該次講座主題為「反人口販賣」,施達同工解釋人口販賣的定義、羅列亞洲、非洲兒童被販運的個案,並講解對抗此等罪惡交易的方法。
(泰緬邊城的星空)
編按:作者何洵怡在去年底參加施達的「泰緬邊城、泰北郊區扶貧體驗之旅」,本文為她對是次旅程的體會與反省。施達將在2019年6月25日至29日舉行孟加拉深度遊,探訪貧民社區。詳情可瀏覽:http://bit.ly/cedar-trip-2019。
2018年12月中旬,施達基金會一行十多人所到的泰緬邊境,或許不是一般人想像的蘭花與泰絲、按摩與潑水國度。雲山蒼蒼,河水嗚咽,我們聽到的是一闕邊城悲歌,但也是希望之歌。
[《呼聲》231期 ─ 扶貧教育由「少」開始] 主題.本港扶貧教育事工
撰寫:黎嘉晉
「你的衣櫃有多少件衣服?」
大概,你不記得確實數量。或者,你會答:「我不知道。」真相,可能是,數也數不清。
與許多香港人一樣,梁成裕牧師擁有的衣服比需要的更多。當施達同工在一次教會聚會上提出上述問題時,與會的梁成裕發現,自己是擁有最多的。
不過,擁有比需要更多,不是正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