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曾經想過當醫生或老師,現在我們只能思考如何養活家人,我們的擔子很重,並非我們的年紀可以承受的。」一名在土耳其的17歲敘利亞難民如此說。
年青難民面對絕望前景

「過去我們曾經想過當醫生或老師,現在我們只能思考如何養活家人,我們的擔子很重,並非我們的年紀可以承受的。」一名在土耳其的17歲敘利亞難民如此說。
近日,全球多個地區接連發生強烈地震,影響範圍甚廣。當中廣為港人熟悉的緬甸、日本、厄瓜多爾等地方亦出現強烈地震,情況令人關注。
世界上有不少地區有勞工法例,望能對勞工有基本的保障。然而,有些不法之徒仍然不擇手段,對勞工作出各樣的剝削。
緬甸在11月8日舉行了改變當地專制政權的議會選舉。獲勝的全國民主聯盟需要選出合適的人,出選2016年3月的總統選舉。外界普遍期望全國民主聯盟能為緬甸帶來政治及經濟的改變,能否成功則有賴是否有一位具才能的新總統,能與軍方好好合作和協調。然而,全國民主聯盟正面對不少施政障礙有待跨越,包括施政經驗不足、缺乏具資歷的技術專家,以及重組重要的政府部門重重難阻。同時,他們亦面對着撣邦和克欽邦的嚴重軍事衝突、整體經濟動盪、羅興亞人被剝奪人權所造成騷亂等危機。
貧、病,確實相互交迫。相對於富裕地區,貧窮國家因資源匱乏,公共衛生設備與教育等防預工作嚴重不足,而令疾病傳播的風險大增;同時,這些國家更因治療藥物價格高昂,患者根本無力負擔,宛如坐以待斃。疾病固然可以奪命,但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價藥物,成為了幫兇。
22年前,聯合國大會因當時極多的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無辜兒童成為以色列侵略行為的受害者,遂決定將每年6月4日定為「受侵略戕害的無辜兒童國際日」,以此提醒聯合國成員國毋忘其神聖職責,就是確保全世界所有兒童均享有《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的保護,並喚起人們關注生活在世界各地慘受肉體及心靈折磨虐待的兒童。
可悲的是,當今年「受侵略戕害的無辜兒童國際日」即將來臨之際,在世界另一端的也門兒童卻正徘徊於生死邊緣。
拒絕安排婚姻
Maria(化名)生於孟加拉一農民大家庭,父母想她嫁給親信,事實上,當時她只有22歲,但已三度失婚!Maria堅拒另一段安排的婚姻,決定離家出走。
從農村到首都的巴士途上,車長留意到迷網的Maria,知道她對未來毫無頭緒,承諾介紹她到製衣廠工作。Maria萬料不到,車長竟把她騙入了小型妓院;離開了父母的操控,卻陷入了陌生人的魔掌!
伊拉克正面對世界上最嚴重的內部人口流亡,而最近的教派衝突更激發針對婦女和女童的暴力行為。
聯合國估計,自2014年初以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蘭國(ISIL/ ISIS),當地遜尼派武裝分子、什葉派民兵和伊拉克安全部隊(ISF)之間的戰鬥,已做成多達12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
根據聯合國伊拉克援助團(UNAMI)的估算,單單在過去六個月內就有超過7,000人被殺害和逾13,000人受傷。僅在六月份,UNAMI錄得2,417人死亡,2,287人受傷。這是自2007年伊國宗派內戰高峰期間以來,錄得的最高單月傷亡率。(該次戰爭由2003年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入侵伊國而引發。)
在伊國第二大城市摩蘇爾被征服後不久,手持衝鋒槍的ISIS武裝分子,逐家逐戶以未婚女子必須履行她們在戰事的責任為名(sex Jihad),綁架未婚婦女。在短短一周內(6月9日至12日),關注婦女權益份子記錄了13個婦女被武裝分子綁架及強姦的個案。武裝分子甚至強迫男人看著自己的妻子、女兒和姐妹被姦。13名受害者中,有四位因不甘受辱而自殺;有一名女子的兄弟更因為無法忍受自己無力保護妹妹而內疚自殺。 在伊拉克,女性在生活裏本已面對很多困難,現時的衝突和威脅令她們生活在更深的危難中。聯合國人口基金會(UNFPA)在這個月初警告,伊國北部和西部日益嚴重的危機,增加了當地約兩萬婦女和女孩受性暴力的威脅。UNFPA還指出,伊國北部過去一個月的衝突,經已迫使約100萬人離開家園,包括25萬名婦女和女孩,其中有近6萬名孕婦,他們都急需醫療照顧和保護。
在世界各地的衝突中,婦女和女孩往往是性暴力(sexual violence)和性別暴力(gender-based violence)的受害者。讓我們為伊國流離失所者祈禱,尤其是在衝突中常處於弱勢的婦女和女孩。[IPS, UN]
默想經文:
「耶和華啊,謙卑人的心願,你早已知道(原文是聽見)。你必預備他們的心,也必側耳聽他們的祈求,為要給孤兒和受欺壓的人伸冤,使強橫的人不再威嚇他們。」詩篇10章17-18節
為伊拉克禱告:
雕像名為 ‘Survival of the Fattest’,高6.5呎,由「國殤之柱」雕塑家Jens Galschiøt與Lars Calmar攜手製造,曾於2003年「反世貿示威」期間在香港展出。
[《呼聲》202期 ─ 緬甸──烽煙後曙光] 施人.空間
作者>植燦明(阿植) 項目幹事
2003年我碰見這個雕像,附註寫着那胖婦的話:「我坐在那人的肩上,他因重馱不斷下沉;我會不惜一切幫助他,除了從他肩上走下來。」自此它藏在我腦袋裏的一隅,不時向我發出溫馨提示。
2006年起,我或遠或近關心施達所關心的。當我遇上斯里蘭卡的海嘯倖存者、泰北Hmong族無名份的人、湖北的貧農、孟加拉貧民窟的蝸居人,那銅皮瘦骨人像彷彿在我面前展現真身。他肩膀上擔着重擔,腰板雖然伸得畢直,沉重的擔子卻使他抬不起頭來。
望着雕像上方那位「闊太」,她無視自己的險況:她累積攝取的,過剩至危及自身的健康;她的「根基」也不穩固,大石與蟹、高牆與蛋,有同歸於盡之虞。
他有壓力,「闊太」也有壓力,兩者的命運交纏,難捨難離。闊太騎劫銅皮瘦骨人,身陷死胡同。
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1],承擔人類的罪債,軛卻是輕省的。身教言傳,為世人開出新路:「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這樣就會成全基督的律法。」[2]
甚願闊太能腳踏實地,與銅皮瘦骨人分享手中公平的法碼,一同心存謙卑,在新路上與神同行。
阿植於2006年參加施達斯里蘭卡扶貧體驗團,2010年獲施達派往泰國北部Hmong族村落作約兩個月的神學實習,並於2012年3月成為施達同工。
[1] 詩篇68篇19節
[2] 加拉太書6章2節,和合本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