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弟兄姊妹:
近期我往昆明探望施達在當地的同工。雖然這並非我第一次到昆明,但卻是首次在當地遇上了嚴重的交通擠塞。
[《呼聲》220期 ─ 關心邊緣社羣 推動實踐使命] 童心.童行
撰寫:秦韻欣
一個地方的發展可以帶來很多的利益,但同時亦伴隨不少問題。農民工是一個不再陌生的名詞,過去在中國和香港引起不少關注。中國昆明也不例外,有不少外來農民遷來尋找生機,以望改善家裏環境,有的甚至帶着孩子進城生活。但在憧憬的背後,現實卻是殘酷。這些流動兒童在昆明沒有戶籍,不能享有當地教育、醫治等福利和權利。他們的父母需長期在外工作,未能照顧到他們身心靈的需要;加上家裏經濟狀況未必能供他們入讀民辦學校,在缺乏照顧和教育的情況下,貧窮很容易在他們家裏跨代延續。
在中國雲南,施達致力與當地教會一起推動教會領袖、神學生和信徒學習走進社區,親身探訪和關愛被忽略的貧困家庭,接觸那些像杜阿星(化名)那樣,遭社會排斥和厭棄的生命。
[《呼聲》218期 ─ 共建沒有人口販賣的世界] 主題.事工專題
撰寫:潘文欣
說到奴隸,人們總以為是上一個時代的歷史陳物,只存在於貧窮、戰亂和不文明的國家和民族中。然而,現代的奴隸人數卻比過去每一個時代還要多,涉及的地區更遍及世界每一角落。
[《呼聲》214期 ─ 赤腳行──與貧窮人同跑] 施人.空間
撰文:姚麗華(項目主任(雲南))
早年曾報讀跨文化課程,有位老師分享她一次跨文化的敬拜經歷。在敬拜裏,非洲信徒載歌載舞地盡情歡呼,而中國信徒卻木訥嚴肅地唱詩。非洲弟兄怪責中國弟兄:「你們怎能這樣敬拜主呢?」中國弟兄平和地說:「如果我們像你們這樣朝見君王,早被砍頭!」每當我在異地遇到「不順眼」的事情,這故事都會提醒我,不要自以為是地以自身文化來評價別人。
[《呼聲》213期 ─ 作普世門徒] 向世界.出發
在雲南省保山市的敢頂山,離市區128公里的山腰位置,住着70多戶的傈僳族家庭,大人連小孩共440多人,他們都是基督徒,不懂漢語,沒有戶籍,棲身瘠地,生活貧困。
[《呼聲》212期 ─ 災難裏,存盼望] 主題.事工分享
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受颶風「帕姆」吹襲,滿目瘡痍,有如世界末日……
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殘殺男性,強姦和擄掠少女作「戰利品」,強迫男孩接受軍事訓練……
愈是艱辛,愈見堅韌
三月初,緬由果敢地區局勢曾經稍微穩定下來,有2,000多名躲避戰火的緬甸難民陸續返回果敢。可惜在短短幾天之內,戰事重新加劇,更蔓延至中國境內,造成平民傷亡,情況緊張。
[《呼聲》211期 ─ 人口販賣] 主題.事工探討
撰寫>蔡莉莎(資深項目幹事)
在施達擔任項目同工這19年間,我從文件和計劃書,以及通過前線夥伴和項目點裏的社區成員,觸及人口販賣這一議題。據估計,全球有逾二千萬人受制於強迫勞動(forced labour),其中450萬人(即22%)遭強迫性奴役(forced sexual exploitation)。他們許多都是人口販賣的受害者。
[《呼聲》211期 ─ 人口販賣] 童心.童行
隨着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兒童的發展情況取得顯著的進展,並已提前實現多項相關的千禧發展目標。但巨大的不平等和差異仍舊存在於城鄉以及東西部地區之間,意味着部分西部和農村地區的兒童較難獲得適切的衛生和教育服務。而雲南邊境山區的傈僳族(Lisu)兒童,其生活更見困乏堪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