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為學生打開一扇貧窮的窗 ──小學老師談教育願景

橫額圖片:李育珍老師

「現時世界上有幾多人口販子?」

「除了香港,你們還會在其他地方為貧困兒童籌款嗎?」

今年一月,施達同工前往石硤尾一所直資小學主領講座,在座的小五生在講座結束前接連舉手發問。該次講座主題為「反人口販賣」,施達同工解釋人口販賣的定義、羅列亞洲、非洲兒童被販運的個案,並講解對抗此等罪惡交易的方法。

施達同工於小學主領「反人口販賣」專題講座

全場約60位學生,不少都目不轉睛的聆聽:在2016年,全球約有4,000萬人被販賣,成為現代奴隸,當中4份之1為兒童。這些兒童有被迫在工廠工作10多小時,有在大馬路上求乞,有在馬戲團被迫接受嚴苛的操練,也有女童被賣至妓院或被迫與成年男人結婚,遭受身心靈的威脅與虐待;而他們的年紀與在座的學生,可謂相差無幾。

講座內容固然是沉重的。不過,藉更深了解國際議題,知悉施達和海外夥伴如何挺身而出──拯救遭販賣的兒童和婦女、與警方聯手捉拿人口販子、向受害者提供創傷後輔導及職業培訓,以至在社區推行預防教育──學生看見那些貧窮、易受剝削的人得到釋放,重新宣告自由,這些片段也刻印在他們的腦海中。

1小時的講座,並不是學生唯一的學習。事實上,施達自2014年,為該校學生進行多項扶貧教育及籌募活動,包括貧民窟體驗、親子赤腳行和「紅封包」募捐行動等,擴闊學生視野之餘,也讓他們體會發展中國家的貧苦者生活,並作出回應。

這種揉合知識與情意的扶貧教育,正是該校英文科長李育珍老師所珍重的。近年,她一直聯繫施達,在學校的英文週(English Week),注入價值教育的元素,其中讓學生「感受貧窮,發現貧窮,並關愛貧窮」是重要一環。

「學生對貧窮沒甚麼概念」

李老師說:「我的學生(大多)來自中產家庭,他們基本上對貧窮沒甚麼概念。有些高年級的學生是很自我中心的,活在自己的(網絡遊戲)世界,不用理會其他人。」早年,她曾在校園舉辦貧富宴,向學生分享全球貧窮和饑餓情況,不過學生在活動後只感到「好玩」,沒有深切知曉世界上許多貧窮國家的人,確實過着痛苦的日子。於是,她邀請施達到校,分享施達前線接觸的貧窮個案,並在去年舉行模擬人口販賣的校園赤腳行,讓學生稍微體會一下被販賣的情景。

為了確保體驗活動的真實感,施達同工在校園赤腳行期間化身成人口販子,「呼喝」與「責罵」參與的學生。李老師估計,超過一半參與的學生因着被「欺侮」而感到生氣或惱怒:「我很希望他們可以記着心中的感覺。我作為老師,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那種氣氛的。藉着體驗活動,期望學生明白貧窮人如何被欺壓,他們的感受對貧窮人來說,原來是很真實的。」

信仰基督的李老師,曾隨教會短宣團隊到訪緬甸,探訪孤兒院與貧窮鄉村──看見這個戰火連連的東南亞小國,貧民流離失所,孩子孤苦無依。「緬甸與香港距離不算很遠,但就已是另一個世界,貧民連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都得不到滿足。今日,我能夠在學校設計課程,就很想(在課程)傳遞關愛貧窮人的信息,讓學生感受別人的生活是如何。」

李老師說,教育學生關愛貧窮有其重要的意義:第一,學生惜恩與感恩,知道自己擁有的非必然;第二,鼓勵學生對他人仁愛憐憫,明白世上不少人活在貧苦之中;第三,也是長遠來說,期許學生長大成人後,可以為世界帶來改變。

「Hopefully they can make a difference one day!」這是她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所有學生的宏願。教育的力量,端也是如此。

聖經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廿二6)施達很感恩,在本港教育事工上,有李老師成為我們的夥伴,攜手同行。

[1] 施達每年舉行「紅封包行動」募捐計劃,鼓勵你將一封或多封的利是捐出來,向遠方貧困家庭送上愛的祝福。詳情:「紅封包行動」募捐計劃

[2] 施達與不同教會及學校合作,藉不同的聚會和活動,讓信徒和同學認識聖經中的公義、整全使命、社會關懷、貧窮等題目。歡迎你邀約我們前來分享。詳情:邀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