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以聆聽栽種和平

撰文:馬迅榮(傳訊幹事)

世界和平,這個可能是我們兒時心底的願望,到長大了就會放下或淡忘。因為我們都感受到現實的無情暴力和自身的無力,於是只能不甘心地看着關係破裂,偏偏人們又無法彼此理解。這些困難都是Tony參與施達與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合作的「栽種和平」計劃以來,需要面對的課題。

「栽種和平」是透過聆聽、情緒關懷、非暴力溝通等實踐,摸索在今天香港建設和平的方法。在整個計劃裏,Tony擔任項目助理一職。經過兩年時間,他總結個人體會,認為要實踐和平可以先在個人和社區層面着手。

人際關係的裂痕和不了解,有部分來自世代和彼此間溝通的隔閡。Tony舉例在工作期間,可能小至詢問關於在家工作安排事宜,當事人或會因為上司是長輩而卻步,參與計劃之後正好讓他面對自己的內心。而即使是同輩之間,Tony也發現自己當想幫助有情緒問題的朋友時,因為對方分享的東西令他感覺太過沉重,他自己內心亦不免掩藏焦慮和產生想逃避的感覺。當他能夠向朋友坦白時,兩人的關係更進一步,溝通更順利;而因為有坦誠的交流和陪伴,朋友的情緒問題也得到舒緩。

話題轉到社區,這兩年間社會急劇轉變,Tony發現不同年紀的人都感到痛苦和憤怒,同樣感到無力去改變現狀。因此,在「栽種和平」計劃中,有不少對外的工作坊目標是建立人際支援網絡,包括歡迎不同人士參與、製作多肉植物或香包DIY的工作坊等。這些活動可以讓參加者有機會互相連結和聆聽,同時幫助別人。縱使大家心底的不忿無法一下子完全掃除,可是透過活動,人際之間可以建立真實關係,也增加彼此認識和聆聽的機會。

Tony認為社會事件令很多人感到無力和憤怒,而建立關係可以助人情緒轉化。

聆聽,似乎是一件很微小的事;不過正是透過聆聽別人,我們可以成為跟主流價值——要別人聽從自己意見——不同的羣體。「追求真誠,願意聆聽」,Tony始終肯定聆聽在建設和平路上的價值。他也會繼續努力,並整理從這個計劃得來的經驗,匯合成手冊,讓大家去嘗試在今天的香港建設和平。

施達按:「栽種和平」計劃自2020年推行以來,在大學、中學、教會間舉辦一系列課程或工作坊,傳遞建設和平的價值和信念。施達感謝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郭偉聯博士帶領包括施達在內一眾導師團隊,在社會撕裂環境中踐行和平。未來,施達將以嘉賓講員身分參與計劃。了解計劃最新動態,立即即追蹤「栽種和平」Facebook專頁Instagram帳戶你也可以觀看YouTube視頻,細聽我們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