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施達家書 | 2014年2月

親愛的主內肢體:

中年或以上的香港人都曉得唱「制水歌」,又記得大叫「樓下閂水喉」的日子。現在,我們卻很少要擔心缺水,因東江水好像是可以給香港人優先使用的。今天多聽到的,可能是為了環保,提倡回頭過簡樸的生活。然而,說易行難,最容易的可能是將環保的責任單單推在政府、工廠、運輸業等身上。但再想,其實他們每日生產的,就是為了滿足和再增加我們市民無限的物質需求!

現時本港每天產生約3,500公噸廚餘,其中三份之二是源自家居,即我們!而本港住戶的人均食水耗用量約為每日125公升!較全球的人均值高30%。香港因供水和處理污水等每日產生的碳排放高達1,500公噸,相當於125,000棵樹一年的二氧化碳吸收量!但數字不能改變我們的習慣,更不能改變我們的心。

實踐簡樸生活,不是律法主義,而是價值觀的重新檢視。假如我們往外走一趟,世界有近八億人缺乏安全食水,14%的人營養不足,但他們的生命和信仰卻不一定比我們貧乏,而有些我們看為寶貴的物質,對他們來說可以是毫不重要。人都是追求滿足感。在繁華的城市裏,物質、消費就是人的滿足;而在物質缺乏的地方,滿足就建立在人的關係、生活的進步和信仰等。社會的宣傳機器,會將我們不需要的東西變造成我們所渴求的,繼而成為必需品。真正的無價品我們卻不懂得去追求。

「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1-33)很奇妙嗎?必需品不用求,要求「國」和「義」,重建與神、與人、與大地的關係。每年復活節前的大齋期四十日默想省察,施達都會推行「減碳行動」,鼓勵教會及信徒藉默想經文省察和轉化我們與神、與他人和環境的關係,了解受氣候變化影響至深的羣體眼下的境況,並實踐簡樸、減碳的生活,以行動顧惜大地,關愛貧窮。

「你們的財寶在那裏,你們的心也在那裏。」(路十二34)這是千年的道理,要把心轉化,不妨試從錢財開始,重回簡樸,善用資源,共建豐盛的人生。

你的同工
陳念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