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受造世界與信望愛

橫額圖片來源:Unsplash/Bonnie Kittle

撰文:鄺偉文(施達基金會總幹事)

基督信仰教導我們去追求「信望愛」這三個品德。然而,在思考信望愛的真理時,我們大多只有神和人(自己)兩者在腦海中。歌羅西書一章15至20節告訴我們,神藉主耶穌所帶來的救贖,是包含所有被造之物:

「……一概(萬有)都是藉着祂造的,又是為祂造的。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是靠祂而立……既然藉着祂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着祂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一16、17、20)

若能把整個受造世界也包含在這真理的探討中,我們對信望愛的理解會否有所改變呢?

《因著信》這首詩歌記載了一些舊約神蹟故事。神蹟一般是指那些超乎自然規律的事。不管是那隻代替以撒作祭物的羊、紅海分開、逃過獅子坑一劫,還是耶利哥城的倒塌,都是超乎人的想像空間。這些違反自然定律的作為展示神如何回應故事人物對神的信心,但同時也呈現出耶和華是那位創造和掌管一切的主。祂可藉自然規律或超自然事情來彰顯自己的全能。自然法則是祂所定,也可隨祂意被改變。

神蹟告訴我們萬有都是屬於神,也服在祂的腳下,包括人類。當上帝要施行神蹟奇事時,祂可使用的「媒介」也可以是人。因此,人不單單是神蹟的領受者,也可以是展現神蹟的平台。受造世界讓我們認清祂是創造、擁有和統管萬有的神。這是人對神信心的基礎,而信心應帶來順服。所以,人應願意被神使用,甚至成為神蹟的出口,去祝福萬有。

當今世代,失望和絕望充斥地球每個角落。道德的敗壞、人際關係的破裂、政治的腐敗,以至民與民、國與國之間的衝突,都令人感到沮喪,失去動力。這一切都是源自人的墮落。感恩的是,基督信仰卻能在這光景下為人類帶來曙光。主耶穌的死和復活賜給人永生的盼望。然而,這盼望的演繹多是以人為中心。那麼,其他受造物又如何呢?

人類的自私行為,以及在管家職份上的失職,是今天自然環境轉差的主因。物種的消失、天氣的極端變化、頻密的天災、冰川的融化等等,都是人類當前急需處理的問題。雖然全球公民社會都在聯手合作,如二O一五年的《巴黎協定》,但基本上都只限於緩減轉壞的速度,而沒有撥亂反正的良方。

雖然失望,但我們不會絕望——因為約翰福音三章16節告訴我們,神愛整個世界,而不單單是人類。而使徒保羅說:「受造之物切望等候神的眾子顯出來……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八19、21)福音的盼望不只是給人類,也給其他受造之物。主再來時,神、人和萬物將會同在一個完美的境界。這盼望就是我們繼續在地上盡力去履行管家職事的動力來源。

保羅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這裡的「愛」是指願意付出、甚至犧牲的愛(agape)。創世時,神把菜蔬和樹上有核的果子賜給人作食物,而其他動物則可靠青草維生(創一29-30)。一開始,神就把這種付出和犧牲的愛植根在祂所創造的生態系統中,讓所有受造物(包括人類)在享受其存在的同時,也要付出去維持一個共存的世界。可惜,多年來人把受造界對人類的「支持」看為理所當然,甚至濫用,而另一邊廂忽略、甚至拒絕人應承擔的付出。這是今天全球整個生態系統被破壞的原因。

為了提醒人類應負的責任,神藉摩西頒布有關「安息」的律法(利未記)。這些安排不只是要讓人可在忙碌生活中得著休息——在安息年和禧年,人停下一切的工作,犧牲一年的收入,去讓受造界得著喘息的空間。而主耶穌在十架上犧牲的愛又是另一次提醒。領受了主耶穌無私的愛時,我們也應學效祂,向神、人和受造世界付出同樣的愛。

信望愛是基督信仰的根基。在踐行這個信仰真理上,我們不應只顧及神和人的層面,也得包括整個受造世界。這樣的實踐才能豐富我們對這真理的理解。

(原載於《時代論壇》第1666期「眾議園」,屬「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會議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