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扶貧教育由「少」開始

撰寫:黎嘉晉

你的衣櫃有多少件衣服?

大概,你不記得確實數量。或者,你會答:「我不知道。」真相,可能是,數也數不清。

與許多香港人一樣,梁成裕牧師擁有的衣服比需要的更多。當施達同工在一次教會聚會上提出上述問題時,與會的梁成裕發現,自己是擁有最多的。

不過,擁有比需要更多,不是正常嗎?

梁成裕

梁成裕說:「我沒有想過,自己是否需要這麼多衣服。放在世界層面,以今日的服裝產業來說,當我快速棄舊換新時,原來(間接)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工人被欺壓。」

關於時裝與公義問題,國際倡議早已存在。約6年前孟加拉成衣工廠倒塌釀成千餘人死亡,揭發全球知名服裝品牌為求壓低生產成本而犠牲工人安危。去年8月,施達同工Tony赴梁成裕所屬的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下稱雅斤堂),與一眾教會少年及青年人探討個人消費習慣與聖經公義的關係。

Tony說:「我跟他們分享以賽亞書58章5-7節──上主所喜悅的敬虔是甚麼;然後,從一齣紀錄片,思考個人消費行為帶來的慘重代價。這些代價往往是不能發聲的自然環境、被噤聲的發展中國家的工人與貧民承受。」他續說:「當我們購買便宜好看又時髦的衣服前,可否停一停、思考一下它們是由誰製造、怎樣製造的?我們能否有責任地消費?」

停一停,想一想

所謂「停下來,想一想」,指向的是我們與別國貧民以至大地的關係──在消費主義掛帥、無限制運用資源的意識下,那個失落的關係。

「我與年輕人有很深刻的反省。以前我以為,環保不環保,只是個人生活的選擇。藉着施達的分享,原來我不懂得愛護世界的話,我是將痛苦帶到去發展中國家的人當中。」梁成裕說。

在他看來,人若只顧個人享樂,而無視甚或加劇別人痛苦,此種行為是違反聖經的教導。換句話說,若遠方的貧窮人要為一己私欲的結果而「埋單」,基督信仰對此是斷然拒絕的。

「人口販賣」體驗(施達與雅斤堂合作)

教育,是需要持續,並要求實踐的。去年,施達與雅斤堂合作的活動,除了有關「時裝與公義」聚會外,也有在青少年營會舉行的「人口販賣」體驗活動,並兩次在少年崇拜證道中分享關顧貧窮人的信息;藉着不同方式,擴闊年輕人的信仰視域,踐信於行。

梁成裕說,經過整年的活動,年輕一代有明顯的改變:有人主動要求聚會時不用即棄餐具,並節省冷氣使用,甚至整個少年羣體決定把聖誕派對的預算減低四分之一,一起「唔食咁飽」,將預算多出來的金錢捐出,支持施達的扶貧發展工作。

「你不是又去買新衫吧?」

或者,最能反映少年人轉變的,是有次梁成裕透過手機通訊軟體Snapchat發送一張衣服的「快照」後,有教會少年人見圖立即回應:「你不是又去買新衣服吧?」身為牧者,梁成裕對該少年人的反應十分高興,即使,相中的衣服是舊的。

年輕人的學習是互為影響的。當雅斤堂年輕一代聽見,在別國他方有同工冒着危險抵抗不公義的罪惡,拯救受欺壓的社羣,他們有聽在心裏的,自覺有義務回應,參與改變──或捐獻支持施達,或呼籲朋友一起行動,在每天日常、羣體活動中,過對他者負責的生活。

這是為何施達堅持教育教會下一代。

不過,在香港功利社會下,教育莘莘學子關懷貧窮人──尤其是亞洲、非洲貧國人民,恰恰格格不入。當他們忙於追趕考試、讀書,跟他們分享海外貧窮人的需要,豈非風馬牛不相及?求學階段不是應「讀好書」、「考好試」嗎?

當教會與施達合作時,教會難免收到相類的反映;儘管,關懷貧窮人與「求學讀書」從來不應放在天秤的兩端。

對此,梁成裕豪不遲疑地說:「正因為青少年處在生命模造的階段,他們如何從聖經裏建立正確價值觀並將它活出來,就極其重要。若我們只是讓他們在教會感到開心溫暖和被愛,若我們只是關顧他們的學業與將來的工作,他們的價值觀其實沒有被(基督信仰)模造。」等到青少年長大,投身社會工作,教會才作門徒培訓,那就太遲了。

說到底,我們渴望青少年是哪模樣?更為關鍵的,是傳道牧者展現着哪樣的生命,讓渴求信仰「貼地」的青少年看見?

藉着與施達合作,對我作為傳道牧者有很大的轉變。原來,當牧者的生命首先被觸動,學習愛護環境、改變生活模式時,我這樣能夠鼓勵他們,以致整個羣體一起改變,在信仰路上互相鼓勵。

梁成裕

 

道,從來不只言說。

下列活動適合不同年齡的羣體,歡迎教會或學校與施達聯絡詳洽安排:

崇拜或講座

  • 崇拜證道
  • 與貧窮議題有關的專題講座(例如人口販賣、復和、氣候公義、難民問題)事工介紹

團契小組或主日學(適合成人、職青、青少年)

  • 查經(以查經書籍《貧窮人──我的鄰舍》為藍本,或按教會需要選取經文)
  • 體驗活動(例如赤腳行*、F4小子、人口販賣等)

兒童或青少年聚會

  • 「紅封包行動」籌款活動(適合幼稚園至中學,於農曆新年期間進行)
  • 繪本教育分享活動(適合兒童崇拜或親子參與)

*施達可提供教材由教會主領

查詢:本會幹事鄧先生(電話:2381 9627 / 傳真:2392 2777 / 電郵:sharing@cedarfund.org)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