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呼聲》257期 ─ 上主在仇恨之地種下寬恕

撰文:陳文達(傳訊主任)

「他從前是一頭禽獸!」大屠殺倖存者Faine在訪問中如此形容Jean——曾參與殺害她丈夫的昔日仇人。

撰文:陳文達(傳訊主任)

他從前是一頭禽獸!

大屠殺倖存者Faine在訪問中如此形容Jean——曾參與殺害她丈夫的昔日仇人。

31年前,在盧旺達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大屠殺。百日之內,約有100萬人死亡,被殺害的多數是圖西族人,加害者則多屬胡圖族。然而,當我們走進今天的盧旺達,卻能看見昔日的加害者與倖存者坐在同一屋簷下,談笑風生,一起敬拜上主。這不是因為大屠殺已被遺忘,而是因為他們選擇了一條極其艱辛,卻彰顯上主大能的復和之路。

筆者今年四月到訪盧旺達,探訪施達與當地夥伴Christian Action for Reconciliation and Social Assistance(CARSA)合作推行的和平建設項目。旅程中一個又一個見證,讓筆者深刻體會上主在仇恨之地種下寬恕。在兩個服侍地區的14個復和小組中,有不少像Faine和Jean一樣的故事。他們曾是仇人,如今卻走上復和之路。

圖西族人Faine告訴筆者,大屠殺當日她與丈夫分頭逃難。她帶着五個孩子,往山上逃亡。在山頭上,她親眼目睹同村的胡圖族人Jean為一羣武裝分子帶路,進村屠殺。Faine的丈夫就在那時被殺害。

大屠殺平息後,Faine帶着沉重的傷痛,與孩子回到村裏;破碎的家庭在貧困中掙扎求存,努力重新開始生活。可是,20年後,那位因領頭搜索藏匿者而被定罪入獄的Jean出獄,回到村子生活。他的出現再一次觸及Faine內心的傷口,喪夫之痛與仇恨再度湧現。

筆者訪問Jean時,他坦承出獄後內心充滿愧疚。初時他不敢直視村民,更不敢與Faine再有交集。問及他當年為甚麼參加殺戮,他懊悔地說:「當時我失去了理智。明明多年來大家一同生活在同一條村莊裏,許多圖西族人是熟悉的鄰舍,我卻被政府挑動、洗腦,視他們為敵人。」他也坦言,當時有自保的考量,若不參與屠殺,自己亦可能會成為被殺的對象。

大屠殺的成因與後續

盧旺達的民族仇恨並非自古存在。圖西與胡圖這兩個所謂的「族羣」,本是語言、文化、外貌也極為相近的社羣。殖民時期,比利時政府及天主教會為方便統治,實施族羣分類制度,並偏袒圖西人擔任高職與接受教育機會,排擠胡圖人,埋下衝突的種子。至1960年代胡圖革命後,情勢逆轉,圖西人受到排擠甚至流亡,而胡圖政權亦繼續將圖西人描繪成敵人,誤導胡圖人視殺戮為正義行動。長年的操控與洗腦,終導致1994年大屠殺爆發,殺戮與戰事席捲全國。

屠殺剛剛結束時,許多胡圖人仍未意識到自己參與了一場殘酷的大屠殺。有些人認為自己只是聽命行事,也有人認為是為國家除害。當由圖西族人組成的盧旺達愛國陣線(Rwandan Patriotic Front, RPF)結束戰事並接掌政權後,他們並沒有進行大規模報復,反而致力推動重建與復和。出乎意料的處理方式,逐漸讓許多胡圖人反思自身行為,想法也慢慢轉變。另外,為了回應社會對正義的渴求,盧旺達政府設立了名為「Gacaca」的社區法庭:由村民擔任陪審員,案件公開審理,被告可當眾認罪,受害者可提出指控。這套本土化的審判制度,雖非完美,卻有效促進真相揭露與初步的正義恢復。

上主與項目.成就復和

然而,只有審判並不足夠。失去親人的痛,非一場審判可以抹去;帶着罪疚感的生活,也不是一句道歉可得解脫。饒恕對許多人而言,極其艱難;而信仰為人帶來出路,使人在上主的愛中找到力量與釋放。因此,我們項目中的復和小組,強調從信仰出發:透過查經、禱告、共同生計合作,讓彼此從仇敵變成鄰舍。

先說「共同生計合作」,Faine最初無法想象要饒恕Jean。她形容自己內心充滿仇恨與恐懼,無法平靜地面對他的存在。項目安排他們一同照料一頭牛,一起賺取生計,提供平台讓雙方重新接觸。初時他們只是分工合作,沒有說話。但隨着時間過去,他們在合作過程中開始彼此支援,例如一方生病時,另一方會主動幫忙照料共養的牛。日積月累地協作,讓彼此逐漸打破隔閡。Faine形容這段旅程如同重新認識Jean,也重新打開自己的心。

項目提供的牛,協助Faine及Jean復和並改善 生計。
Faine在後院農地興奮地分享那頭牛所產的肥料,如何為她帶來更豐富的收成。

而真正讓Faine明白饒恕意義的,是上主的大能。透過復和小組工作坊的引導,她首次將多年來的傷痛說出來;她亦重新認識饒恕是為了將自己從仇恨釋放。她感受到,羣體支持與信仰同行讓她得着力量,一步步放下仇恨。她坦言,這個過程並不容易,她曾多次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能釋懷。然而,每一次參與工作坊都像在她心裏撒下微小的種子。最終,她在一次小組中主動找Jean談話,那是她第一次真誠地說出:「我願意饒恕你。」她形容那刻釋放了一口壓在心裏多年的怨氣,頓時覺得身心都「輕」了。

在復和小組中,我們除了服侍倖存者,也顧及昔日加害者。我們在工作坊中幫助他們徹底認錯、處理內心的愧疚,鼓勵昔日加害者向被傷害的人和家屬道歉及尋求原諒,因為這對雙方是一種釋放,也是重建關係重要的一步。Jean告訴筆者,在Faine原諒他的那一刻,他「感覺自己從罪惡的牢籠中被釋放出來」。

仇恨轉化為帶笑的回憶

當與他倆一起傾談時,筆者問及他們現在的關係,他們說如今是好朋友。然而,想到昔日的冤仇,筆者對他們是否真正復和仍抱一絲疑問,於是追問他們一些日常互動的細節,以了解他們的相處情況。他們說,偶爾會邀請對方一家來自己家中吃飯,也會邀請對方出席家族的婚禮。筆者相信,若他們彼此仍有芥蒂,斷不會邀請對方出席家族婚禮。聽到這裏,筆者心中的疑問也隨之釋除。

他們接着說,如今有時會想起以前在村子裏,每次遇見對方就掉頭走的畫面。想起當時彼此心中滿是恐懼和內疚,他們覺得那樣的自己很滑稽。他們笑着回想,昔日的仇恨如今竟成為一段帶笑的回憶,筆者聽着,心裏感到一陣溫暖,並見證上主的作為,對祂的敬畏油然而生。

在盧旺達,筆者深刻感受到「饒恕」並非一句口號,而是一場真實而痛苦的選擇。真正的和平不是遺忘,而是選擇記住與重建。復和的核心固然包含制度及人與人之間的努力,但最關鍵的,是上主的醫治與介入,使仇敵變為鄰舍,關係得以修復。

昔日仇人Faine和Jean笑着說,當年每次見到對方就掉頭走,如今回想起來覺得很滑稽。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