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何謂和平?

撰文:趙嘉欣(推廣拓展部主管)

聖經中,「和平」的希伯來文是「Shalom」,意思是圓滿、完整,不僅指沒有衝突,而是指向更正面、更美好的狀態。網站Christian Learning形容,「Shalom」好像一堵完美的磚牆——沒有磚塊掉落、磚塊間沒有縫隙。

基督降世,要修補人性的崩壞、制度的缺欠、人與上主及人與人的嫌隙,令上主的創造圓滿、美好。施達推展的人道救援及社區發展工作,正是跟隨基督腳蹤:我們不只解決肉身需要,更與夥伴一同修補破口,推動社區人士達致多方面——與上主、與人、與萬物、與自己——復和,終極就是步向「Shalom」的狀態。我們正是抱持這信念,推展「和平建設」的工作。

在社區中作「和平建設」,按基督教組織Peace Catalyst International分析,可分為四個類別:

  1. 社區援助:旨在緊急應變,防止問題惡化,而非解決問題;
  2. 社區發展:透過培訓技能和提供資源,增強社區成員經濟能力;
  3. 社區營造:聚焦於建立關係,跨越差異、調和破裂的關係、創造集體故事和願景;
  4. 社區倡議:運用集體力量影響政府、機構和企業的決策。

施達的事工均涉足以上四個範疇。分享一個例子:我們在孟加拉達卡推行「性別平等及兒童權利提升項目」,目標是透過賦權予貧民窟的婦女及加強社區支持系統,減少當地性別暴力問題。項目核心是支援「人民機構」(People’s Institutions)擔起當地社區領袖的角色,去設計、建立和管理社區培訓中心,為年輕人提供職業培訓,如縫紉、空調維修等技能;亦為當地青少年和朋輩導師提供性別角色及兒童權利教育,由此可見「社區發展」的部分。另外,「人民機構」亦是居民與政府官員的溝通橋樑,定期就不同社區議題與官員會面商討,表達民意,構成「社區倡議」。項目又為殘障兒童提供支援,如手杖、點字法等,作為「社區援助」,解決燃眉之急。而我們建立的小組,更有「社區營造」之效,就算政府清拆貧民窟,令居民分散而居,「人民機構」亦鼓勵居民定期參與小組及論壇,有助維持居民凝聚力及社羣意識。

我們透過夥伴得知,孟加拉受助婦女能彼此守望相助,主動為被丈夫虐打的婦女報警及提供支援;兒童也了解他們上學的權利,可以鼓勵朋友在被迫輟學時請夥伴幫助向父母據理力爭。社區居民投入力量,參與建設,在不完美的世界努力填補缺口,逐步邁向「Shalom」。我們相信,「完美的磚牆」,指日可待。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