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回歸自然 持續發展

整理和撰寫:潘文欣

甚麼是「發展」?怎樣的發展會帶來建立,怎樣的發展卻帶來破壞?或許泰國北部山區靠地維生的社羣,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綠色革命的毒害

居於泰北山區的拉祜族人,他們的先祖在過去為尋找適合的耕地,在泰國、緬甸與老撾三地遷徙移居,最後選擇在泰北山區定居下來。

在1960年代,泰國政府參與農業綠色革命[1],鼓勵農民種植新品種的經濟作物,並採用化肥、殺蟲劑和農藥以提升產量。拉祜族人亦因此放棄固有的耕作模式,改為種植單一作物,向政府借貸,購買種子、肥料和殺蟲劑。

多年下來,泰國的稻米和粟米的產量於1961年至2011年這50年間,分別上升了2.6倍和7.3倍;但同時間,耕種時投入的化肥劑量也增加了139倍,而自1993年起計算的殺蟲劑使用量亦升逾3.6倍。[2]像拉祜族人這樣的山區小農,得到的不是經濟收益,而是氣候變化和長期不穩的農產品價格帶來的虧損、不斷累積的債務、深受化肥農藥污染的貧瘠土地和水源,還有因長期食用含重化學物質的食物而積累下來的健康問題。

回歸自然,復得自由、安全和尊嚴

施達夥伴Thai-Lahu Foundation (TLF)多年來致力服侍散落於清邁和清萊的拉祜族(Lahu)村落的居民,但他們所見到的發展遺禍不止於此。TLF負責人Praseng牧師仍然記得多年前在清邁醫院門外所見的情景:一名虛弱的拉祜族婦女,無助地獨自坐在醫院門外。那位婦女到清邁打工,不知道透過哪途徑感染了愛滋病病毒。由於不懂說泰語,醫院裏又沒有人懂得拉祜語,結果來到醫院亦得不到援助。

拉祜族人原本居住森林,靠狩獵和耕種維生。泰國政府期望隨着農業改革,釋放原有的農村社區勞動力,投入城市的工業發展。不少拉祜族人,特別是年青的一羣,紛紛到城市工作。自此,愛滋病和毒品問題亦隨回鄉的務工帶回泰北山區的拉祜族村落裏。

施達自2008年起支持TLF的工作,在拉祜族社羣裏提供愛滋病及毒品預防教育,推動教會照顧受愛滋病和受毒品影響的家庭。此外,夥伴亦組織村民學習有機耕作,重建村裏自給自足、可持續的農耕模式,讓他們可以留鄉發展之餘,亦可有安全的糧食供應。

參與項目多年的村民代表回想,過去他們都是各自耕作和生活,鄰舍間少有往來。TLF為他們建立了新的鄰里關係,透過農耕訓練,把村民組織起來,大家一起商討種植計劃,如何安排種植每季合時菜蔬,建立起村民間的互信和默契。

村民間的關係更為緊密,甚至建立起信心,進一步商量如何抗衡過度伐木和捕獵,保育家園環境。TLF推動當地教會及村民一起規劃保育森林和溪河,包括植樹造林、開闢森林防火線、設定溪河休漁期及繁殖魚苗、收集和保存本土菜蔬的種子等。經年下來,村民們一同見證保育的成果,不但溪河裏魚的種類增多一倍,村民們一起耕作的收成亦見理想。在初收的日子,大家都把初熟的果子放到村裏教會的祭壇上,向上帝獻上感恩祭;並於教會門外擺設宴席,與全村居民,不分信仰、貧富、種族、性別,一同分享所得成果。

村民一起預備植樹的樹苗
村民加固河流的堤壩,為魚苗提供適切的飼養環境
村民向上帝獻上初熟的果子

對TLF來說,發展就是讓人得着豐盛生命的喜樂,就是能夠生活在自由、平等、具尊嚴、安全和美好的環境中,能應付基本生活所需,以及獲得足夠和安全的糧食供應。

從無家無地,到自給共享

離開山區深處的拉祜村落,走到公路旁的荒地,四處盡是荒土和泥地,還有一戶戶自行搭建的房屋,那裏住有五十多戶德昂族(Palaung,緬甸官方稱為布朗族)家庭。他們大多於十多二十年前,由緬甸走到泰北打工,然後留下尋找安居之處。有的甚至是在泰北生活的第二代。

泰國的戶口登記制度繁複,加上官員貪污敗風和不穩政局,許多寄居泰北的少數民族家庭,除了難以申請泰國戶籍,連申請非泰籍的戶口登記亦困難重重。沒有戶籍、沒有土地,他們只能靠在當地工廠及農場當散工維生。收入低、工作不穩,購買糧食已花去逾半的收入。面對捉襟見肘的生活、沒有戶籍連帶缺乏生活保障,他們可以在哪裏尋找出路呢?

施達另一泰北夥伴Upland Holistic Development Project (UHDP),一直致力以整全社區發展模式 (Holistic Community Development),透過環境保育、經濟發展、靈性啟發,以及責任與權利等四方面,協助寄居的少數民族社羣改善生活和生命的素質。這些家庭「發展」的起步,由細小的屋後空地開始。

夥伴教導村民在屋後的空地開墾作農地。面積只有半個課室大的後園,卻種有多種蔬菜。UHDP項目總監Tui告訴我們,這塊小田所種的蔬菜,足夠一家人食用,還可以有餘與鄰舍分享,減省了每月的糧食開支。

Tui說:「上帝創造世界時,經已預備了所有農耕種稙所需的養份,只是人類不斷地破壞,叫土地和環境變得失衡。」夥伴教導這些寄居家庭如何與土地共存,以尊重上帝的創造秩序和自然生態的方式耕作,那怕只是一片小園地,也可讓他們復得從地得食的福氣。

德昂族人Mon與太太育有三名子女,他夫婦倆和兩名分別18歲和15歲的子女皆當散工維持一家生活。三年多前,UHDP鼓勵他在屋後的小空地開墾土地,運用天然肥料種植合時的菜蔬和香蕉,及飼養豬隻。多年下來,成效顯著,他所種的有機菜蔬足夠他一家食用,省下了購買糧食的錢,還可藉出售部分作物幫補家計。「現在,我們終於有餘錢讓最小的兒子上學讀書了。」

夥伴還教導村民如何運用簡單的材料製作節柴灶、濾水器、儲水缸等,善用天然資源改善生活。

UNDP同工教導村民如何用木瓜製作發酵植物液,用於堆肥、種植和牲畜飼養上
夥伴協助村民興建儲水缸
夥伴一直協助村民爭取申領戶籍,唯當地的貪污和政治問題,令申領過程困難重重

Tui告訴我們,德昂族人除了需要有更安全和穩定的糧食供應,還有政府的認同。「他們許多都是早期由緬甸來的難民,沒有人關心他們的需要,政府亦對他們有不少誤解。」部分德昂族人在泰北山區生活超過40年,但泰國政府一直認為他們只懂刀耕火種,不斷燒毀和破壞森林環境,因此不願意讓他們繼續在森林範圍耕種和生活。夥伴UHDP希望記錄德昂族人的農耕情況,透過媒體發佈,改變政府的看法和認知,為這些在該處生活多年的德昂族人爭取繼續使用原有土地耕作的權利。

甚麼是發展?從施達泰北夥伴在山區邊緣社羣的服侍,看見他們如何藉有機農耕培訓、環境保育、土地倡議和共享資源,將人帶回上帝創造的秩序中,重新連結人們與大地、他人和社羣的關係,分享上帝的美善、完備和豐富。正如路加福音4章18節所述的,在神國已然與未然之間,這個世代末了之前,延續主耶穌的天國使命:恢復神人關係,恢復人來自神的尊榮,叫受壓制的得自由,恢復人與土地的和諧,讓神悅納人的禧年。這就是發展。

放眼世界,行動實踐

關愛貧窮,除了施予和禱告,不可少的是簡樸生活的實踐。簡樸的生活方式,不單是個人忍耐和美德的操練,更是抗衡那不尊重神和破壞祂所悉心經營的世界的主流生活文化和價值。

施達於今年大齋期(復活日前的40天),預備了六篇「簡樸生活」默想及行動材料,供教會及信徒使用,一同省思和實踐主裏的簡樸生活態度,更新我們與神、與自己、他人和大地的關係,活出簡樸、關愛的生命。

[1] 「綠色革命」是指新農業技術的推廣。第一次綠色革命於1960年代,提倡透過「雜交」培養高產量低成本農業品種,並使用大量化肥、殺蟲劑和農藥,以提升產量。第二次綠色革命於1990年代初,藉基因改造技術,在種子裏加入高產量、抗蟲害及抗除草劑的相關基因,令農作物具抗蟲性。
[2]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數字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