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與難民勵勉同行 ── 專訪基督教勵行會

橫額圖片:左起:筆者、勵行會總幹事張洪秀美女士、施達同工Jojo,難民服務中心負責人Justin

訪問、整理:莊力行

提到難民,很多人會覺得他們是遙遠的一羣,只是新聞報道中的其中一則國際消息。這或許是大多數香港人的誤解,以為富裕的香港社會跟難民沾不上邊;然而,我們的社會正正由逃避國內動盪的難民所組成,甚至七、八十年代的越南難民潮,更是組成香港歷史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

要了解香港基督教羣體服侍在港難民的經驗,就要從基督教勵行會(下稱「勵行會」)開始。當時,港英政府安排越南難民暫居在難民營,神差派了香港基督教難民服務處(勵行會前身,下稱「基督教難民服務處」),與一班在港越南難民同行,默默服侍他們廿載。施達有幸專訪勵行會總幹事張洪秀美女士及該會難民服務中心負責人Justin,細數勵行會當年在越南難民營的服侍及目前難民工作所面對的挑戰。

一切從越南難民潮開始

難民潮通常由戰禍而生。七十年代大批越南難民的出逃源自對越戰後越共政權的恐懼,當年英國政府基於人道原則,將香港列為「第一收容港」。因此,從越南出逃的難民,由香港先行接收,再經西方國家甄別難民的資格,符合甄別標準的難民可轉去這些國家定居,剩下的則由香港政府自行遣返。

越南難民初期暫居於觀塘和深水埗兩個臨時難民營。勵行會職員向我們展示當年營裏保留至今的三格床,每架床板只有雙人床的大小。當時一戶難民家庭就擁擠在一架床上,生活環境惡劣,箇中苦況實不足為外人道。

直至1981年,經過多年的爭取,政府終於有系統地將難民安置於啟德的難民營,基督教難民服務處等機構能更集中地服侍營中的越南難民,包括提供牙醫服務,以及開辦學校,為難民孩子提供基本教育 (勵行會辦公室所在的新秀大廈就是從前的校舍)。

當時政府同時亦要處理大量中國內地新移民的安頓,還要解決不少社會民生問題,面對逾十萬名的越南難民,很大程度上有賴不少慈善機構所提供的援助。張太說:「當年普遍市民對於難民的情況所知不多,加上經濟能力有限,基督教難民服務處主要從國際扶輪社及一些外國教會獲得援助。」雖然獲得的支援有限,基督教難民服務處仍然默默耕耘,致力服侍一班被擠於社會邊緣的越南難民。除了幫補他們的生活所需、醫療及基本教育外,還致力為有工作能力的難民提供職業培訓,讓他們能回饋社會並幫補生計。在七、八十年代,香港成衣業發達,職業培訓因此集中於縫紉技術,後期亦有理髮、經營小賣部及電腦操作等技術培訓。這些服侍對於越南難民來說,不單是提供工作技能,更是給予他們生活的尊嚴。

延續愛的服侍

於九十年代,隨着社會的需要,基督教難民服務處服務範疇亦逐漸擴大,把原來於越南難民營的職業培訓推廣至新來港人士及一些邊緣社羣,包括失業人士,並於1994年改名為基督教勵行會。

最後一個服務越南難民的項目於1997年結束,但勵行會沒有忘記服侍難民的初衷。於2003年,重開難民事工,服侍在港難民及尋求庇護人士。現時,香港有逾一萬宗酷刑聲請個案,但當中只有1%符合要求,數字遠遠落後世界其他地方。「尋求庇護人士不能從事任何有薪工作,每月只可以領取三千多元的最低政府福利,遠遠不足以應付基本生活。」勵行會難民服務中心負責人Justin如此道出尋求庇護人士的辛酸,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基本起居飲食,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奢侈。

勵行會的主要工作就是填補中間的空隙。他們在重慶大廈設立難民服務中心,為難民及尋求庇護人士提供熱食、衣物、居所及日用品等基本援助;透過教育津貼計劃協助難民兒童入學,並為成年人提供職業技能培訓;並為難民提供建議、心理輔導、專科心理治療、醫療轉介及法律援助等服務。

在看似困境的服侍上,可有找到希望?Justin表示:「他們會叫這處(難民服務中心)為『希望之地』,因為他們在這裏找到希望。」他以每月的食物援助安排作例,由於不少在港難民因文化和信仰背景不同,有其獨特的飲食習慣。政府在2013年之前,只會定時配給食物予難民和尋求庇護人士,但所發食物未必適合他們食用;後來,勵行會成功倡議政府改發食物劵,讓他們可到超級市場自行購買合適食品。Justin認為,簡單如改善飲食上的安排,就已經是讓他們有尊嚴地過活的一步。

當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理想還是給在港確認了資格的難民(現只有百多人)工作的機會,讓他們能自力更生。張太感慨:「從前越南難民都能外出打工,今天難民的數目比從前少得多,社會勞動力又不足,為何不給他們一個工作機會?」

成為社會橋樑

勵行會目前聚焦於教育工作及政策倡議兩方面。「大多數人都會將社會問題歸咎於弱勢的一羣,因此我們更需要從根本教育上着手,讓社會大眾更理解難民的境況。」除開辦講座之外,亦積極招攬義工和實習生,並培訓更多推廣大使。另一方面,他們亦積極倡議政策,包括遊說議員提出改善在港難民和尋求庇護人士待遇的政策,以及爭取讓他們的孩子有上學的權利。Justin坦言:「我們面對的其中一項困難,就是要連結社會各方。不能只推動英語教會而忽略本地教會,也不能只尋求泛民黨派的支援而忽略建制派政黨。難民問題是社會整體需要關注的事情,而我希望勵行會能成為中間的橋樑,推動社會全體積極參與。」

張太最後寄語香港的基督徒,不要忘記主耶穌當年亦曾以難民身份避走埃及,今天我們作為基督的追隨者,更應以耶穌為榜樣,以愛服務有需要的社羣。「愛你們的鄰舍,這是耶穌的教導;今天難民就住在我們的當中,我們若對他們友善,不恐懼他們,就是愛他們最直接的表現。」你願意將祝福帶給身邊的難民,讓他們作為異鄉人能感到一絲的溫暖嗎?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