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莫陳詠恩
經文選讀:馬太福音二十五31-46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關於最後審判的故事。主耶穌把義者和惡者分開,決定的因素,就是他們有否關顧饑渴交迫、赤身作客、身陷囹圄的弱小之輩。服侍困境人的被稱為義;袖手旁觀,忽略窮人的被稱為惡。這個故事對今天的教會有很重要的教訓。
作為耶穌基督的門徒,我們不應該看到周邊有貧窮受壓的人而坐視不理,總要想辦法減輕周圍的人的痛苦。在教會之內,弟兄姊妹的分享可以讓窮人不至於落到一貧如洗的地步。教會不能夠讓人致富,但最少也可以守望相助,防止赤貧。在教會以外,我們也應盡力去服侍社會上弱勢的人羣。按着這段聖經的教導,歷史上教會一直都有社區參與,如醫療服務,監獄探訪等事工。教會用行動來傳揚福音。
聖經又告訴我們,服侍弱者其實是服侍基督。扶弱濟困的人,大概也不會期待受助者對他們有任何的回報,因為弱勢羣體一般都無依無靠,沒有能力去回報那些施贈者。但是就在義者沒有渴望報酬的情況下,他們不知不覺的服侍了基督。所以,服侍窮人不是單向的施予,不只是我們付出了,也是我們接受了禮物;可以服侍基督,就是我們的光榮。
誠然,貧窮和不公是社會的常態。在這個網絡世界裏,我們安坐在家,就能夠看到各地的災難和困難。在個人的層面我們沒辦法解決全球貧窮和不公的問題。但教會羣體總可以在小範圍內,成為小羣人的祝福。
讓我們一同思想:
你的教會有沒有關注社會貧窮和不公的問題?如果沒有的話,你建議可以如何開始?
編按:更多關於教會與貧窮人的靈修文章,可到「施予達仁」靈修App閱讀。
今期《呼聲》目錄
撰文:馬迅榮(傳訊幹事) 在牛棚裏,兩隻牛在低頭食草。 Francois看到這個畫面,心中百感交集;不過數年之前,他的家庭無論如何努力儲蓄,都不可能擁有兩頭牛。在他的認知之中,這是個神蹟。 他回想自己平生,他已經48歲,是一位貧窮農村中…
分享:Belinda 內容整理:馬迅榮(傳訊幹事)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慷慨,懂得分享,可是有甚麼方法做到?如果你也有這個疑問,可以看看Belinda和丈夫的做法。 本年三月,Belinda和丈夫打算為女兒Hailey舉行「百日宴」,可…
訪問:周迎教授 整理:馬迅榮(傳訊幹事) SIGHT(Student Innovation for Global Health Technology),中文譯名是「視野無界」。這是一個在香港科技大學的平台,讓學生嘗試構思並實踐解決方案,…
撰文:莫陳詠恩 經文選讀:馬太福音二十五31-46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關於最後審判的故事。主耶穌把義者和惡者分開,決定的因素,就是他們有否關顧饑渴交迫、赤身作客、身陷囹圄的弱小之輩。服侍困境人的被稱為義;袖手旁觀,忽略窮人的被稱為惡。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