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貧困:基督信仰的亮光 撰寫:鄺偉文博士(施達總幹事)、薛奐珩 人的內在轉變對於消除貧困甚為重要。近年來,國際扶貧與發展工作者漸漸注意這一點。例如,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師的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Kaushik Basu在一次公開演講中,指出人類普遍存在某些道德價值, 閱讀全文
戳破我們對災害的迷思 撰寫:薛奐珩 每當我們看到災難發生,都替受災者的遭遇感到憂愁、焦急。有人會為受災社羣祈禱;有人選擇慷慨捐獻,甚至發起籌款活動;也有人會組織義工隊到當地參與救援或輔導工作。縱然我們稍盡綿力,在自然災害面前,我們常感到無奈與無力,因為好像只 閱讀全文
你要和好嗎? 撰寫:薛奐珩 「你在哪裏?」 「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 「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 「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 以上對話 閱讀全文
從災區到社區 撰寫和整理:薛奐珩、潘文欣 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爾經歷8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無數家庭失去至親、家園和財產,估計有多達三分一的人口(即800萬人)受影響。所謂「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於災難後,世界各地紛紛投入資源,為災民提供即時 閱讀全文
地方教會──社羣發展的本土力量 整理和撰寫:秦韻欣、潘文欣 提說扶貧,便會想到扶貧工作者帶着捐款,長途跋涉跑到貧窮村落,為村民送上牛羊,又為小孩提供助養、助學。然而,可有想過,更適合與貧窮社羣並肩同行、帶來持續發展的,不是外來扶貧機構,而是立足當地的教會? 扶貧不是要 閱讀全文
打擊人口販賣 Martha(化名)出生於印度孟買紅燈區,年幼時跟着從事性工作的母親生活。「母親16歲那年認識了一名男生,他說可以介紹她到城市工作,過更好的生活。結果,母親由尼泊爾被賣往印度的孟買紅燈區。」如果不是獲得一位同鄉姨姨相助,今天Martha 閱讀全文
神的帳幕在人間 整理和撰寫:莊力行、潘文欣 2015年九月,艾蘭那細小的身軀倒卧在地中海小島海灘上的情景,激發人們對逃往歐洲的難民和中東戰亂的關注。今年四月,一名敘利亞父親緊抱龍鳳胎屍體的相片,再次喚起人們的慈心。 「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啟示錄2 閱讀全文
回歸自然 持續發展 整理和撰寫:潘文欣 甚麼是「發展」?怎樣的發展會帶來建立,怎樣的發展卻帶來破壞?或許泰國北部山區靠地維生的社羣,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綠色革命的毒害 居於泰北山區的拉祜族人,他們的先祖在過去為尋找適合的耕地,在泰國、緬甸與老撾三地遷徙移 閱讀全文
將愛帶進城市邊陲處 訪問、整理:趙雅恩、秦韻欣 印度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改善貧窮的腳步難以追上,儘管比起九十年代,貧窮人口已削減一半,但直到今天印度仍有多達六億多的貧窮人口,當中甚至有三至四億仍屬赤貧(extreme poverty)。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 閱讀全文
津巴布韋.「童」走抗貧路 撰寫:莊力行 對非洲兒童,一般人以至媒體或會有一種固有概念,就是飢餓和營養不良。然而,如果我們的目光只聚焦於此,很容易便忽略了貧窮問題形成的背景和大環境的各項因素。非洲國家津巴布韋,一直以天文數字的高通脹率和高愛滋病感染人口著稱。愛滋病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