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oll Top

《呼聲》251期 ─ 「看見.改變」──專訪施達新任總幹事馮韻兒博士

撰文:張潔茵(傳訊主任)

施達新任總幹事馮韻兒博士(Winnie)給人印象斯文有禮、笑容可掬,但原來她亦有令人意想不到的一面:為了預備自己到貧困地區探訪和工作,她曾先後學習駕駛電單車和射擊。難道性格「膽生毛」?她立即否認:「當然不是,純粹因為貧窮地區經常會使用電單車,而戰亂地區亦會不時見到槍械,了解一下總是好的。」

Winnie對貧窮人的委身,從學者投身到扶貧機構服侍,由看見從前的「不見」開始。看見到改變之間,距離究竟有多遠?雖然答案人人不同,但對Winnie而言,她的每一個看見,都為她的人生方向帶來重大轉變。

Winnie(左二)與施達同工到訪埃塞俄比亞。

對貧窮人的三個看見

Winnie從小便喜歡讀書,尤其熱愛數學。憑着高中優異成績,她考獲美國哈佛大學,主修應用數學。畢業後,由於她希望在大學教書,於是選擇繼續在哈佛大學商學院攻讀經濟學博士。之後她一直於美國著名的基督教學府惠頓大學任教經濟,甚至取得終生教席。

然而,上主藉着她對貧窮人的三個看見,改變她往後的人生路——放棄學術界的「鐵飯碗」,走進位處觀塘工廈、靠奉獻運作的施達,為要參與施達服侍,與身處邊緣困境的貧窮人同行。

第一個看見,發生於她讀博士的第一年,當時她跟隨學生宣教組織到菲律賓馬尼拉探訪貧民窟,由於當地衛生環境惡劣,她在第三星期便病倒。「當時我求問上主:『我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我讀的書和學習的知識,都與我身處的環境完全無關。』就在那刻,上主讓我看見,無論我成績有多棒、擁有多少學位,對我身旁那對年輕菲律賓夫婦和他們餓了也沒有奶喝的嬰孩來說,根本毫無意義。但同時,主又讓我看見,讀經濟其實很有意義,能夠從社經結構層面去幫助人。故此當我回到美國,我便由原本主修企業金融,改為主修發展經濟,並主力研究饑餓、貧窮等議題。」這是第一個轉捩點。

第二個看見,來自她於北非一個伊斯蘭國家的短宣經歷。她在那個國家入鄉隨俗,和其他女性一樣戴頭巾、穿長袍。後來回到美國,有一天她走在路上,看見很多人都蒙着臉、戴頭巾,她赫然意識到其實不止在那伊斯蘭國家,在美國她居住的社區中,也有許多這樣蒙着臉的「鄰舍」,但她以往卻一直視而不見。「那一刻,上主讓我看見我的『看不見』!她們明明每日在我身邊,但我卻沒有看到她們。」

第三個看見,是她在那次北非旅程中,體會到自己與貧窮人的「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有次她和幾個同樣身穿罩袍的女孩一起到公共浴室洗澡,由於大家不論語言、宗教和文化背景都不同,她估計溝通上應該有許多隔閡。怎料當她們去到浴場脫掉罩袍後,她才發現女孩子們原來有許多共通處——罩袍下的她們一樣愛美,一樣關心體型肥瘦。「上主讓我看見原來我們並沒有甚麼不同,大家都同樣渴望愛,渴望安全,需要獲得尊重。此後每當我接觸貧窮人,我都覺得特別親切,甚至每當飛機降落在貧窮國家時,我都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這些經歷,讓Winnie決定於2018年放下在美國建立的一切,回流香港,因為她認為基督教的信仰中心,已經由以往的西方國家轉移到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簡稱亞非拉),一個被統稱為「majority world」的地區,而她渴望在這地方經歷和參與上主的工作。「據統計,全球有25億基督徒。每100名基督徒中,約67個居住在亞非拉,79個住在中度或高度貪污的國家,而這正是上主的靈正在工作的地方。」

Winnie(左三)心繫亞非拉國家,相片攝於尼泊爾。

施達的國際角色和先知性

回港後,她獲邀加入施達董事會,有機會近距離接觸施達工作。她發現,施達作為一個小機構,卻在基督教扶貧發展的國際舞台上,擔任相當重要的角色。

「施達是全球基督教救援及發展組織聯盟Integral Alliance(IA)的創會成員之一。IA有二十個機構成員,它們和施達一樣,都是基於實踐整全使命和整全福音去進行扶貧發展及救援工作。而施達是機構成員中,唯一來自亞非拉區域的非白人代表。」她指出,透過這個網絡,施達的工作可以延伸到85個國家,接觸到五百多個貧窮國家的夥伴,亦因此能迅速參與如敘利亞及阿富汗等地震救援。

Winnie(右一)與部份IA成員代表在會議後合照。

Winnie又講到,如果要用一個字去形容施達,那就是「Prophetic」,即先知性。「施達在過去32年的發展,是『行得好前』,對於教會羣體的見證、整全使命、如何參與上主在『majority world』及『global south』(編按:全球南方,取代普遍沿用的「發展中國家」與「第三世界」等詞)的工作,都是一個思想領袖。」

扶貧發展的三個趨勢

作為新任總幹事,Winnie分享了幾個她看到的扶貧發展趨勢,以及它們對施達未來工作的影響。

第一,她認為普世教會的信仰中心已轉移到亞非拉,因此她希望施達可以擔任「媒人」角色,連結香港信徒關心亞非拉教會的需要,切實地與當地的貧窮人同行。第二,香港在國際上的角色已隨着中國崛起 而轉變。以往香港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對話的窗口,將來香港的優勢在於成為東盟國家與西方之間的橋樑。因此施達會將60%的資源投放在東南亞和南亞國家,15%在非洲,10%在中東,其餘15%在本地。第三,以往扶貧和救災是兩個不同概念,但隨着全球天災加劇及政治衝突升溫,扶貧發展、人道救援及和平建設將不再分割,而是必須同時展開的扶貧發展新趨勢。

由大學校園走入扶貧機構,不少人關心Winnie會否適應。不過她請大家放心,因為多年來她的教學工作,其實都是與扶貧發展、整全使命有關。「雖然現在角色有變,但當中的核心價值始終如一。」

求主藉着Winnie在扶貧發展上的知識和經驗,帶領施達同工,與支持者攜手,一起在幻變和複雜的世代裏,繼續肩擔扶貧濟困的使命。

馮韻兒博士是一位發展經濟學家,擁有哈佛大學商業經濟學博士學位和惠頓大學聖經研究碩士學位。加入施達前,她曾在兩所基督教高等教育機構(美國惠頓大學和香港恩光書院)任教超過12年。她熱愛教學及分享關於整全使命和轉型發展,並熱衷於與發展中國家的貧窮人同行和學習。 

按此閱覽「看見.改變」施達基金會總幹事交職禮花絮。

今期《呼聲》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