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CEDAR Fund
殘障及少數族裔兒童教育項目
立即網上奉獻 受助者故事 Rafi(化名)是一名14歲的男孩,患有聽力障礙。他的父親在數年前去世,現在與母親、七位兄弟和五位姐妹一起生活。家人靠其中一位兄長經營的小型兌換店維持生計。 小時候,Rafi看到其他孩子上學,十分渴望校園生活。
施達家書 | 2023年4月
親愛的施達支持者: 在過去的扶貧工作中,我做過不少基礎醫療和衛生健康項目,這些都是扶貧工作的基本元素。但是如果與教育相比,我會認為教育對解決貧窮的問題有更大必要性。 教育雖然重要,要推行卻不容易。它不像健康衛生項目,可以從發病率,死亡率
《呼聲》248期 ─ 在炮火中上學是盼望
撰文:馬迅榮(傳訊幹事) 在香港我們經常見到學生背着書包,上課下課走在街上和同學奔跑嬉戲。這些日常景象看來很普通,原來也是種福氣:學生可以安全地自行上課,不用擔心忽然受襲。 在世上其他地方,孩子未必有這種安全上學的福氣。自從2021年2
從尼希米記看貧窮問題
撰文:張卓倫 他們對我說:「那些被擄歸回剩下的人在猶大省遭大難,受凌辱;並且耶路撒冷的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 尼一3 從尼希米記回歸耶路撒冷重建城牆的過程,讓我們見到貧窮人經常遭遇凌辱、欺壓和沒有保障的處境。 尼希米雖身處波斯帝國的
當「儀式感」放在與世界的關係
撰文:陳文達(推廣拓展顧問) 近年流行一個用詞:「儀式感」,在平凡的生活中,做一些小活動,並認真對待,好像行一個小儀式般,能讓一個小時刻變得不一樣。這用詞常用於有關關係的場景中,對於情侶來說,儀式感是經營感情、維持新鮮感的良方;在家庭中
《呼聲》248期 ─ 在炮火中上學是盼望
編者話:今期呼聲,我們以3C⸺衝突Conflict、疫情COVID、氣候Climate為主題,向讀者展示不同國家的人民在這些危機之下的需要。緬甸經歷多年的動盪,人民面對逃難和貧窮,可能因而對未來失去盼望。今期「焦點‧主題」為大家介紹施達
「紅封包行動」⸺祈禱奉獻缺一不可
撰文:趙嘉欣(推廣拓展部主管) 感謝支持施達的教會及學校,由「紅封包行動」推動至今,共有43間教會及20間學校(7間幼稚園、7間小學和6間中學)參與,其中有5間教會和6間學校是首次參加「紅封包行動」的。感謝主! 教會及學校除呼籲肢體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