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D FOR GOD 受訪:李綺雯(項目同工) 訪問及整理:潘文欣 大部分人參與扶貧發展工作,都是源於內心的感動;而那份感動,許多時源於某次經歷所帶來的啟迪。項目同工李綺雯(Rebecca)在大學時修讀國際政治,其中一科是國際關係,那趟課程讓她第一次具體地看 閱讀全文
《呼聲》227期 ─ 從災區到社區 今期文章 從災區到社區 撰寫和整理:薛奐珩、潘文欣 2015年4月25日中午,尼泊爾經歷80年來最強烈的地震,無數家庭失去至親、家園和財產,估計有多達三分一的人口(即800萬人)受影響。所謂「天災無情,人間有愛」,於災難後,世界各地紛紛 閱讀全文
施達家書 | 2017年12月 親愛的施達同行者: 坊間流傳,我家所在的馬鞍山區有「美食沙漠」之稱。這傳言有多真確也許是見人見智,但較施達辦公室所在的佐敦區,馬鞍山的飲食選擇肯定不只「輸個馬鼻」。每天遊走於這兩區,我午飯時都有一種「選擇困難」的感覺──太多選擇下的選擇 閱讀全文
原來看電視可以有益於中東孩童的身心靈 中東──是基督教的發源地,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卻也是一個動亂、壓迫的地帶。 SAT-7這個基督教媒體網絡,藉着未經審查的衛星電視節目,要讓神的愛在中東、北非「看得見」。衛星電視,有效突破宗教束縛、文盲、審查等牢籠,讓SAT-7可以向整個 閱讀全文
未來半年,與羅興亞難民並肩同行,請繼續支持! 橫額圖片:這是IA成員機構在孟加拉探訪難民時攝,是其中一處難民自行搭建而成的聚居地 今年8月,羅興亞難民問題再次被受關注。8月底至今,緬甸若開邦的衝突,經已迫使62萬居於當地的羅興亞人逃往孟加拉東南部的Cox’s Bazar。 聯合國數 閱讀全文
地方教會──社羣發展的本土力量 整理和撰寫:秦韻欣、潘文欣 提說扶貧,便會想到扶貧工作者帶着捐款,長途跋涉跑到貧窮村落,為村民送上牛羊,又為小孩提供助養、助學。然而,可有想過,更適合與貧窮社羣並肩同行、帶來持續發展的,不是外來扶貧機構,而是立足當地的教會? 扶貧不是要 閱讀全文
我們明明地看見耶和華與你同在(創世記26章1-32節) 作者:丁彪倫傳道 過去十年,中國政府推行新政策,鼓勵教會藉社會服務服侍社羣,促進社會和諧,並作為基督教融入社會的突破口。雲南省正是首批試行地區。雲南省基督教兩會社會事工部傳道同工丁彪倫老師認為,融入不是將真理任意刪減,使基督教面目全非, 閱讀全文
兒童權利不分種姓 橫額圖片:作為一位同輩導師,Taslima(中)常與其他區內女孩傾談,了解她們遇到的問題 權利是每個人都當擁有,不論階級、年紀、性別和學歷。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兒童當享有生存、發展、接受保護、參與及發言的權利。 在孟加拉,九成國 閱讀全文
教會與公共 ─ 三位牧者談社會關懷 訪問和整理:Tony 為了配合今期《呼聲》的主題「教會及社羣推動」,施達與幾位熱心關懷社會的牧者、老師進行了一次訪談。他們是陳明泉牧師(旺角浸信會副主任)、區秉中老師(牧職神學院延伸部主任兼圖書館主任)和張苑心姑娘(循道衛理聯合教會總議 閱讀全文
出走教會後的歸回 — 從組織推動教會 訪問和整理:秦韻欣 由昔日傳教士來華,教會與香港的社區發展理應是密不可分。然而,近年在社會上愈來愈多聲音認為,教會在不少社會議題上缺席,只偏頗部分教會感興趣的題目。今期「關懷•起動」,我們訪問了社區組織「香港公民」的組織者文國輝先生(D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