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達家書 | 2017年4月 親愛的施達同行者: 「請問施達基金會主要做甚麼事工的呢?」對於這問題,我有兩個答案。一是「扶貧救災」。這是個可在最快時間內,以最短的篇幅,最容易明白的用語,來表達我們日常的工作。但若有多點時間可作回應,我必會選擇另一個我較喜歡的答案── 閱讀全文
東非糧食危機情況嚴重,施達夥伴積極回應 現時,乾旱和衝突造成的饑荒正威脅非洲東部地區共2,000萬生命,亟待海外的糧食援助。Integral Alliance (IA) 十分關注東非饑荒情況,成員機構間亦正商討協作行動,回應索馬里、肯亞北部和埃塞俄比亞等地居民的糧食需要。 在 閱讀全文
回歸自然 持續發展 整理和撰寫:潘文欣 甚麼是「發展」?怎樣的發展會帶來建立,怎樣的發展卻帶來破壞?或許泰國北部山區靠地維生的社羣,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綠色革命的毒害 居於泰北山區的拉祜族人,他們的先祖在過去為尋找適合的耕地,在泰國、緬甸與老撾三地遷徙移 閱讀全文
讓受造世界關愛我們(馬太福音6章24-34節) 作者:黃國維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 (神學科)、副教務長,施達董事) 「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 閱讀全文
共享土地,栽種生命 傳統以來,兒童事工給我們的印象是向貧困兒童和孤寡給予助養、助學和生活援助。可有想過,兒童事工也可結合社區重建和農業發展? 過去60年,緬甸內戰不斷,加上連年天災,不少兒童因此失去家園,甚或至親。施達緬甸夥伴Full Moon於20年前設 閱讀全文
一雙耕田的手──專訪農夫阿手 訪問及整理:秦韻欣 以前會聽到人說「返鄉下耕田啦!」來取笑別人老土、沒有見識。現在,人們不用「返鄉下」也可以耕田,而當農夫也不一定老土。鄉土學社的農夫阿手──年輕、風趣的陽光男孩,與我們心目中的傳統農夫形象迥然不同。 阿手不是出身於農民 閱讀全文
《呼聲》223期 ─ 回歸自然 持續發展 今期文章 回歸自然 持續發展 整理和撰寫:潘文欣 甚麼是「發展」?怎樣的發展會帶來建立,怎樣的發展卻帶來破壞?或許泰國北部山區靠地維生的社羣,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綠色革命的毒害 居於泰北山區的拉祜族人,他們的先祖在過去為尋找適合的耕地 閱讀全文
施達家書 | 2017年2月 親愛的施達朋友: 「你們是世上的光……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馬太福音5章14及16節) 新年進步! 自古以來,飲食是中國人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特別在節慶之時。農曆年間的飲食不只 閱讀全文
風災過後,與海地居民同建新生活 海地去年十月發生風災,施達即時透過Integral Alliance (IA) 成員機構,包括Food for the Hungry、Medair、 MTI及 World Concern Haiti,進行救援工作,致力協助受災居民早日回 閱讀全文
將愛帶進城市邊陲處 訪問、整理:趙雅恩、秦韻欣 印度的經濟發展一日千里,改善貧窮的腳步難以追上,儘管比起九十年代,貧窮人口已削減一半,但直到今天印度仍有多達六億多的貧窮人口,當中甚至有三至四億仍屬赤貧(extreme poverty)。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 閱讀全文